推社會活動慶典化,終於有我看懂也學過的社會學理論了。服貿文章都好難懂,祝大家都看得懂自由支持心中的決定。
「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儘速思考下一步的運動論述與策略。」
這是一篇心得。
從星期二晚上不到千人的集會,到星期五夜晚立法院旁莫約五萬的大型嘉年華,依我親眼所見一天比一天更有秩序,而原先緊張忐忑的心情也被一張張自拍的笑靨取代。
我猜可能臺灣是個災害頻傳的島嶼,所以我們可以很快的動員集結物資與醫療(你也可以說這是一次災難);又或是傳統的媽祖遶境活動,讓民眾很慣於貢獻食物飲水給陌生人。想想還是頗驚人,短短時間醫療與物資湧入,接著一套派送物資的秩序建立,再來交通動線有序的建立維持。「有沒有人需要暖暖包,不要著涼了」聽了真的噴淚啊!最扯的莫過於警察交班時的掌聲人牆,如此衝突與動人。每一個送暖暖包或收垃圾的志工,我都相信他們留著臺灣的血液。血液不是種族上的概念,而是無法解釋這個群體共有的奉獻與關懷。
隨著時間的進行,活動不僅吸引更多的人,也益發熱鬧。我不認為社會運動變成慶典有什麼不好,這個問題就跟質疑學生是不是在議會裡面便溺塗鴉一般失焦。社會運動慶典化或許也是種正面象徵,代表我們揚棄了悲情控訴的語言,轉而已更幽默理性的方式呈現訴求,反核運動與同志遊行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我也很樂觀的認為,慶典的熱鬧氣氛吸引了原先冷淡的群眾,讓他願意走進討論的街頭空間,也有機會聽到他可能前所未聞的社會議題。只是,慶典結束時不代表問題獲得解答。更進一步,下一步的運動論述與策略能不能讓只是來打卡看熱鬧的人持續關注參與,是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不是只有議會內的核心成員需要思考,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意見,也在他們提出時及時補充與檢討。
今天繞了幾圈,民進黨借下來濟南路靠中山南路的場子真的有點零星,就連肥皂箱式的艱澀課程講授看起來都密實些。仍停留於傳統動員模式,或還使用過時的政治語言的政黨,顯然已經無法號召那群自詡為公民的廣大群眾,甚至連放在眼前的一塊肥肉都嚥不下去。公民團體從來沒有排拒政黨的參與(至少登台發言),畢竟政黨本來就是公民參與政治的方式之一。我私心期待有人可以在公民講堂的發言上暢談自己的政見,並尋求支持。公民素養的成熟度,(希望)使我們可以以選票要脅政治人物,就如同 318 學潮民進黨被學生團體動員一般。
最後,我希望大家思考這場運動如何繼續,如何結束。尤其是身為知識分子的,我的朋友們!